轉載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書 之Chpapa


什麼是社會學想像呢?
找到以下文章做解釋,相信部份的人就能懂了。


社會學的想像

如何認識我們的歷史和個人傳記,以至認清兩者在社會中的關連,便是米爾斯(C.Wright Mills,1959) 在 <<社會學的想像>>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書所提出的社會學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都只能留意到身邊的人和事,而忽略了整體的社會環境和個人問題的互動性。我們在複雜的社會面前只感到被某些東西操控,無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

社會學想像教我們打破這種無奈,是一個認清個人難題(Personal troubles) 及公共議題(Public Issues)的過程。當我們以常識去解釋自己的難題時,常常會把問題歸咎於自己或是一些人的犯錯。但當我們放眼環觀整個社會,看看別人是否和自己一樣,便會發現我們並不孤單︰社會、文化、制度等原來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人。社會學想像讓我們超越了時間及空間︰在時間上,我們明白到自己只是身處於歷史的某一點,當下的生活其實受著過去的歷史影響,讓我相信真正的生活應該有更大的自由度﹔在空間上,我們明白社會制度其實指引了自己的個人行動、選擇以至想法,我們的生活沒有想像的自由,而只是走在社會某些固定的脈絡之中。

既然每個人都難免受到周遭環境、社會、文化、制度等所影響,我當然並無例外。細心留意和分析的話,便會發現我的性格、選科甚至人生觀也受著社會的影響。我在大學主修的科目為訊息工程學,當年的我亦是在「大學聯校招生辦法」以第一志願選擇此科目的。回顧以往經歷過的一切,可看到生於1985 年的我如何被歷史決定了我的命運。

香港自1974年經歷了長達二十年的經濟起飛。初時因為亞州的特殊環境,令香港成為少數政冶穩定而又能提供廉價勞動力及自由市場的地方,成功吸引外資和技術,從而令香港經濟得以快速增長,最終在八十年代成為世界著名的亞州四小龍之一。然而踏入九十年代,隨著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亞州各國政冶逐漸穩定。其中特別是中國內地加快對外開放,令本港製造業北移﹔轉口港角色受到威脅,香港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獨特優勢。加上一九九八年的亞州金融風暴,更令香港的股市和樓市成為一片頹垣敗瓦。九十年代的香港人急於尋找一粿能令香港經濟起死回生的特效藥,重建我們的經濟神話。

同時間,全球亦吹起一陣資訊科技的熱潮。大家都相信互聯網將成為新經濟的核心,「IT 熱」在美國、韓國、荷蘭等地均成為當地經濟的新寵兒。香港人當然亦不例外,紛紛投資任何有關互聯網的公司﹔電腦商鋪其門如市﹔提供了不少高薪職位之餘亦令當年大學的工程學系成為各考生的理想科目。

在我10歲那年,正值互聯網神話在香港興起,遠至傳媒近至父母親都會談及資訊科技的美好前景。當年我開始學習不同的電腦技術。父母在傳媒主流論述的影響下,當然不會阻止我學習電腦。而且父母親是八十年代香港的低下階層,對香港經濟及社會階級流動性充滿夢想,因而傾向相信多勞多得,相信如果孩子能夠掌握一門專業技術,將來必定能夠晉升中產階級,改善生活。因此當時父母親除特別「恩淮」我花大量時間在電腦以外,更花上不少金錢購買電腦有關的技術書藉讓我自行閱讀。

香港社會資訊科技業的整體發展亦令我這種初學者得到不少學習的機會。當年除了深水涉高登電腦商場外,香港並沒有其他大型的電腦商場,於是有地產商便乘勢在屯門新墟開設一個專門售賣電腦產品的商場。數個月之間屯門便忽然開設了不少和電腦有關的商店。但由於人手不足,店主會以低薪吸引在附近留連的年青人,在商店內邊學邊做。我亦乘著這個時機,在一間電腦商店內當學徒。那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令我在電腦方面的知識增長不少,亦認識了不少對電腦有興趣的朋友。那時香港市面的電腦書藉亦愈來愈多,即使是屯門商務印書店亦設有六格售賣電腦書藉的書櫃,讓我更容易的買到有關的參考書。

除了自己主動的學習和爭取機會外,當時社會營造出電腦行業等於光明前途及香港人在經濟掛帥的條件下對電腦從業員的不合理羡慕心態亦間接令我從電腦專業得到更大的滿足感。在我的電腦知識豐富不少後,別人喜歡稱呼我作 -- 「電腦神童」。這種稱謂除了令我沾沾自喜,增加滿足感外,亦在某程度上間接顯示了當年香港人對資訊科技的盲目崇拜,相信掌握技術的便是「神童」。當我升上中學後,學校給予我不少機會參與和電腦有關的活動和比賽。中一時得到程式設計比賽的獎項和中二時得到公開組網頁設計冠軍都令我得到不少稱讚和掌聲。這些掌聲和在中學的「知名度」直接的鼓勵了我在中學繼續研究電腦技術。當年同學間對電腦技術的渴求程度可從電腦學會舉辦的活動中略知一二,二零零零年以前不同的電腦學習班都必定超至少超額報名三倍,電腦學會亦是全校最大的學會﹔二零零零年以後電腦學會舉辦的活動門可羅雀。這亦間接的解釋了我為什麼能憑著豐富的電腦知識在同學間得到更大的滿足感。

另一方面網上社群的出現也使我花更多的時間學習電腦技術,從而肯定自己的興趣。互聯網在香港普及後,香港的網上社群開始出現。特別是有關電腦技術的專業新聞組更是十分熱鬧。當年的我由於熱心參與技術討論,在人流較多的一個電腦新聞組內擔任「版主」一職。當時的版主除了要每晚回答網友的問題外,亦要主動聯絡活躍發言者及宣傳負責的新聞組。因而令我對所屬的網上社群產生歸屬感。這股歸屬感除了令我每天花上數小時上網回答問題外,亦令我有機會從其他人身上學到更多的電腦技術,肯定自己的興趣。網上社群的人際網絡亦給予我不少進一步肯定自己興趣的機會,例如有機會在電腦雜誌寫稿賺取外快及認識不少當年在大學修讀電腦科學的人。

最後,因為科技熱潮而出現的學生電腦組織亦維持了我在科網股爆破後對電腦的興趣。隨著科網股在我中五那一年爆破,香港人對擁有電腦技術的人不再視如珍寶,不再對科技行業充滿願景。雖然升上預科的我沒有再從網上社群得到歸屬感,也沒能從別人的讚許中得到滿足感,然而在中四及中六時積極參與校內的電腦學會及香港聯校學界電腦組織也一直給予我接觸電腦相關人事的機會。其中因為香港聯校學界電腦組織和中大數個學系的從屬關係,讓我認識了中大的訊息工程學系及新聞與傳播學院,影響了我在「聯校招生辦法」的選科次序。

2003年是我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及選科的日子,當我在應該選擇社會科學院還是工程學院之間猶疑不決時,就正正是因為我多年來對電腦科技的投入,加上父母親仍然認為工程科目較為「專業」可以幫助我找到一份穩定的職業,我便決定修讀訊息工程學系。

回顧這段歷史,令人驚訝的是歷史如何明顯的主宰了我的生命。就因為香港正值時經濟轉營期間,全球又出現資訊科技熱,才造就了我從小學習電腦技術﹔就因為香港人相信投身專業,努力地工作便可有光明前途,我才能從父母親及別人身上得到鼓勵﹔就因為科技熱潮在香港產生的各種社會效應,才讓我更容易肯定自己的興趣。這一切的出現就是如此巧合,仿佛註定了今天的我的命運。

當我們認知了自己被社會困籠所困這個現實後,我們又會否從新探索各種可能性?在我個人而言,這就代表了我應當放下過往別人對我的期望及讚許,從新探索自己不同的興趣,嘗試活在相對較為自由的困籠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格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