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萊塢與世界的微妙關係

一般認為,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的外交政策,造成全球各地激烈難以消除的反美主義,
仇恨美國領導人與仇恨美國文化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

但對於美國霸權象徵的「好萊塢」,在國際市場的成功更勝國內,國際票房目前全球總量比例,
已從三年前的四成增至目前的六成,家用影碟銷售據說也是好萊塢獲利成長最迅速的區塊,
還不包括全球數百萬盜版片流;雖然授權費在許多市場大增,美國電視節目的外埠賣相仍然極佳。

這些現象的原因為何?

部分因素在於貿易自由化,還有部分歸因於行銷模式更精準、更具全球觀點,大型製片廠不斷擴大海外
部門,也加速簽署海外夥伴關係,例如華納(  Warner Bros.)最近便與阿布達比最大地產公司Aldar底
定總價20億美元的合約,將建造拍片場製作電影與電玩,因為阿拉伯世界有六成人口年齡低於25歲,
是塊極大的潛在娛樂市場。

在低勞動成本與規範較寬鬆的影響下,促使更多美國電影公司移往他國,許多好萊塢片廠均至中國設立
製作公司,以滿足當地對電影日增的需求,就  2005 年數據而言,好萊塢製作成本減少4%,而行銷成
本增加5.2%。電影業向來廣納國際人才,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
等演員皆為範例,隨著好萊塢更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高層也視國際人才為全球推銷電影的重要元素。

以電影為例,《反恐戰場》( The Kingdom)中,傑米福克斯( Jamie Foxx)的對手戲演員是巴勒斯
坦演員阿希拉夫巴姆(Ashraf Barhom),飾演英勇的沙烏地阿拉伯警察;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與日本演員渡邊謙(Ken Watanebe)
同場較勁,在日本票房極佳;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與巴西演員艾莉絲布拉加(Alice Braga)共演
《我是傳奇》(I Am Legend)。好萊塢也不會錯過任何跨越疆界的熱門話題,包括宗教(如《王者天下》 
Kingdom of Heaven)、恐怖主義(如《慕尼黑》Munich)、致命病毒(如《我是傳奇》)、石油貿易
(如《諜對諜》Syriana)等。

但上述理由仍不足以解釋,為何在充斥反美情緒的時代,好萊塢反倒獲得空前的成功,常見的說法是,
人們對於美國文化及其外交政策界線分明,或是反美精神大多侷限在知識份子或宗教狂熱者身上。

但過去幾年間在歐洲與亞洲,筆者都曾遇到許多大聲批評美國的一般民眾,他們抨擊的對象不只是美國
政治,更包括價值「偽善」、流行文化「空洞」,也不 敢相信美國選民竟然讓布希連任成功。皮猶(Pew)
全球立場民調同樣反映此一現象,顯示在2002年至2005年之間,印尼民眾對美國人的好感度由56% 降至
46%,英國、波蘭、加拿大、德國、法國、俄羅斯、約旦、土耳其及巴基斯坦透露的趨勢亦同,布希的外
交政策與順利連任,都使民眾對美國嫌惡更深,卻也 使好萊塢的外埠收益更引人注目。

充滿美國標準特質的電影在國際依然賣座,《蜘蛛人3》(Spider-Man 3)創下影史首映票房記錄,
達3.75億美元;《辛普森家庭電影》的海外總票房也近 3.33億美元,比美國國內高了一倍,最受歡迎的好
萊塢電影通常充滿特 效(如《鐵達尼號》Titanic、《哈利波特》Harry Potter、
《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或是動畫片(如《史瑞克》Shrek、
《獅子王》The Lion King、《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或許更諷刺的是,滿溢「大美國情懷」的
電影銷售都優於幾部批評美國的作品(如《華氏911》Fahrenheit9/11、《諜對諜》、《美國心玫瑰情》
American Beauty),廿世紀福斯(Twentieth Century Fox)馬來西亞行銷總監Moo Hon Mei表示,
這項趨勢過往多年在東南亞未變,「短期亦無變化跡象」。

無論如何,好萊塢電影觀眾似乎並不在意眼前影片各項美國象徵,如美國國旗、自然風光景色等,這些
電影刻意彰顯美國獨特之處,如人民信心、科技領先、 創意優勢等。整體而言,觀眾仍舊喜愛美國電影
,包括賣座情況與各國政府政策均反映相同現象,中國政府於12月禁止美國電影上映至少三個月,一般
認為是因為 美國電影在市場上讓本地作品節節敗退;南韓實行配額制,規定本地影片每年至少得在院線
播映  146天,不過尚未批准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中,則預定將此配額減半。

去年三月針對電影《  300壯士》,伊朗總統的文化顧問尚加里(Javad Shangari)曾指控好萊塢「是美
國以心理戰攻擊伊朗文化的幫兇」,批評該部電影滿是反波斯文化意識,伊朗政府發言人也稱「外國總
是以文化入侵為伎倆」。馬來西亞政府也禁止影星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籌拍的《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上映,聲稱要「保護國內穆斯林觀感」,不過盜版片在首都吉隆坡攤販間
仍隨處可見;中國各地街頭巷見亦常見好萊塢盜版電影的蹤跡,經修剪或遭 禁的美國電影同樣廣受
伊朗年輕人歡迎。

好萊塢所部分描繪的美國猶如萬惡淵藪,也可能讓人誤解,根據皮猶中心的調查,60%的黎巴嫩民眾認
為美國人貪婪、暴力、不道德,但好萊塢電影在黎巴 嫩受歡迎程度在中東卻也數一數二,這個現象顯示
人之所言與心之所欲存在落差,一名年輕馬來西亞女性便提到自己與美國的複雜情結,她坦承整體來說
喜歡好萊塢 電影,因為能讓她「想像自己做些國內社會不接受的事情」。

好萊塢並非只有「罪惡」,觀眾買票入場,也不只是為了偷窺罪惡的面目,名為《了解反美主義》文集
的編者何藍德(Paul Hollander)指出:「好萊塢讓海外人民認識美國社會,尤其是多樣性、時尚、
消費模式等,這才是人們有興趣的部分,與反美態度無關。」

薩伊德(Edward Said)曾感嘆美國是意識型態強權:「所有文化都企圖再現於外國文化中…藉以掌控
與控制他者,但並非所有文化均可再現於外國文化中,也無法藉以掌控與控制他者」,此種再現有時以
描述自我的辯證方式呈現。

目前全球反美情緒創新高,好萊塢不僅是有力的意識型態工具,也是一項必要工具,例如美國前副總統
高爾(Al Gore)製作《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大獲成功,便提醒世人,部分美國
政治人物真心掛念世界利益。

好萊塢讓世界與美國關係更為錯綜複雜,不僅挑戰部分人士過分簡化美國政治與文化,同時穿透充滿政
治動機的批評者、宗教機構、政府、教育單位與媒體,不過在這個日益兩極的世界,如此當然有好也有壞。


ORIGINALLY FROM…
"Holly Still Seduces the World" by Ioannis Gatsiounis
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1024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格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